top of page
《職活》012
人物:冼權鋒(大學教授  X  社會參與)

冼權鋒小檔案

  • 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

  • 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

  • 前中學教師,現專責特殊教育師資培訓,並研究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現況和需要

各位同學早晨

不知道他曾向多少人這樣打招呼呢?不過,我可以肯定,無論是學生和老師,他也有資格稱呼他們為「同學」,他是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──冼權鋒教授,今次,很高興邀得冼sir為我們上關於他自己的一課。

「職」:大學教授

 

第一節:入行

還未作育菁莪以前,少年時期的冼sir曾於1980年代到懲教署擔任二級文員,他當時在尖東漆咸營工作,那處前身是軍營,卻改為專收押少年犯。從檔案中,他了解他們犯事的原因,和青少年相處,他明白他們各有難處。最後,他歸結出一個結論──教育是重要的一環,從而啟發他致力投身教育,便上師範學院進修。

其後,冼sir於師範學院畢業後,任教初中科學、數學等理科。當年還未推行融合教育,他兼教特別班,即俗稱的「曳仔班」,專門教授有學習困難、行為問題的學生。「當時已經出現標籤化的現象,即使是學校也不太歡迎特別班,所以1980年代後期便取消了。」之後,冼教授於1990年進入教育學院的特殊教育系,專門為教師提供特殊教育培訓,進而成為教授,手執教鞭至今。

 
第二節:學生
冼sir在特殊教育界浸淫多年,他自言很喜歡教導這些特別的學生:「他們是難搞的,但同時也是最可愛的!當年我有一位學生,後來才知道是自閉症學生。他說話流利、字體工整,而且樣貌俊朗、很喜歡唱英文歌,是班上的『風頭躉』,成績卻很差勁。他有自己學習的方法,在主流學校中卻被定義『跟唔上』,久而久之便失去學習動機。」
 
「另一個坐他鄰座的,是一般人口中的『差生』。他一頭『金毛』、身穿喇叭褲,返學從不帶書包,卻一定『梳』不離手,時不時梳理一下頭髮,再插到後袋。他回來只會搗蛋鬧事,卻對我坦言:『我不知道為何要回來,但不回來一定會被警察抓走。』」

最終,他們都是等滿了15歲,讀完中三就離開學校了。冼sir也感受到他們的無奈:「這班人有時也會感到失落的,就算是同一間小學升讀過來,同學卻去了鄰班(正常班);其實人人都知道他們唸『特別班』,但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何被編入這班,對他們來說,是看不到將來的。」這些學生之後的路不得而知,但卻促使冼sir潛心鑽研教學方法與技巧,期望能幫到他們更多。

第三節:教學
在教學上,冼sir自謙當年不太懂得教導特別生,只期望他們不搞事。於是他便捉摸學生的想法:「不時提醒他們想當消防員、救生員的便不要犯事!因為若要申請入職,學生訓導的報告也十分重要,萬一留底了,前途便沒有了!」於是他們便靜靜地坐在課室。

在教特別班時,因為一般的教學法不奏效,加上人力資源亦不多,冼sir兼教的科目亦不少,為了更有效地鼓勵學生,冼sir便採用另類的教學方法──露營:「當年學生的娛樂不多,我們一到假期便帶他們去露營,他們便很開心。我們比童軍更厲害,有自己的財政預算,可以購買營具、日用品。我們幾位老師上下一條心,也不介意那麼多,帶他們到西貢、大澳露營,不過由學生自己一手策劃。」由無到有,買東西、編排行程,也成了他們學習環節之一。學懂了很多,當然撞板事亦會有:「他們試過因安排不周,頭三日便豐衣足食,後兩天沒得吃;也試過只顧著玩耍,整個營的食物被牛吃掉了。」冼sir邊想邊回味,當時的確是很開心的:「這班人真的在大自然中學習、成長!」這點點滴滴成了冼sir一直堅持教育的動力。

「活」:社會參與

 

第四節:研究

社會響起不同的聲音:學者、研究員、苦主(學生/老師/家屬),社會要進步,就要結合不同聲音以推動政策及爭取資源。因此,冼sir在工作以外,亦會嘗試以不同的身份參與社會公益事務。他會以研究員/委員身份參與不同社福機構的計劃,這與他的工作大有關聯:「我主要參與以研究為主的社會服務,就像學術研究一樣,都會做問卷調查、收集資料、撰寫報告,這些都是我所擅長的。很多社福機構亦非常歡迎,因為我以大學教授的角色提供了專業意見後,政府會更易撥出資源幫助其研究對象。」透過這些調查研究,同時亦令冼sir個人亦有所獲得益:「研究層面相當廣泛,例如:視障學生、聽障學生及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困難的研究等,藉著參與、跟進,能令我參與更多、了解更深入。」

社福界與教育界截然不同,學而不厭的冼sir不介意花更多時間、心力去了解:「學校的運作只要按照進度表施教就OK,比社福界簡單得多。社福機構籌款能力高,例如:搞一次賣旗活動可以有百多萬元,但要向大眾交代如何使運用該筆款項,相對上管理較難。同時,社福機構有很多苦主向政府申訴,我們就是要令社會知道那些問題,從而讓政府處理。」

第五節:校監

冼sir另一個特別的義務性質身份,就是擔任一間寄宿學校的校監。「校監的角色與以往做過的工作/身份都與別不同,不單編制上不同,處理一般個案與處理學生問題都有不同,需要我多多學習。」這間學校的學生都是需要住宿照顧、或有情緒行為問題,並同時由兩個不同專業界別的人士照顧――社工及老師。宿舍層面由社工負責,以情緒輔導為主,主要改善學生的情緒問題;學校層面則由老師負責,以學習為主,希望學生正常學習,主要教導知識。而就著不同的處境,社工與老師兼顧的層面不同、取向不同,需要緊密合作。

「就以做功課為例,老師要求學生完成功課,但另一邊社工卻覺得功課太多會給學生帶來壓力,這時候我就負責去協調雙方,透過面談、討論後,以培養學生自律自主為前提,終訂下兩大目標:安定情緒、提升學業技能。達成共識以後,雙方亦願意作出改變:宿舍不是全時間休閒,要定時有做功課時間;而學校亦不要太強迫學生,這樣才可締造和諧、良好的學習環境。」故此,校監不單要處理校內的運作與行政事務,也需要協助院校合作。

寄語

第六節:信念

一直以來,由冼sir成了現在的冼教授,由教導學生到教導老師,面對一班有特殊學習需要(SEN)的學生,他貫徹的理念絲毫未變:「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線不同,他們學習風格、進度、模式也不同,斷不能統一用一個方法。」作為先驅者,他對現下老師有以下寄語:「身為老師,面對不同的學生便要有不同策略,也明白學生的個別差異,因此見識知識和體驗不可或缺。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,多欣賞學生,像伯樂一樣,找出他們每一位的優點。」

 

同時,老師自己要有靈活的頭腦,要懂得如何變通,不應故步自封、執著以往的教學方法,要追上時代:「就以我現在的教學為例,以前是用書本,現在已經使用電子化教材,甚至講求互動,我每天也在內聯平台上,努力回應學生的看法。」

 

然而,知易行難,冼sir深切明白現下老師的壓力,作為老師的他,卻不被框架限制自己:「大學入面,除咗讀書睇書,仲要行出一步。」冼sir願意踏出這一步,更從中學懂如何向政府爭取資源──成立了融合教育小組:「以前學障和過度活躍學生不當是殘疾,他們只是成績差和周圍走;現在學障和過渡活躍學生都歸類是SEN學生。他們的數量上升,資源多了,社會發展、支持得更好。可是,別要忘記,現時SEN學生有的資源不是一時之間便有的,是透過家長,醫學界及教育人士長期爭取的。所以,我由衷希望,大家多了解不同學生的類別、差異,期望能給予更適合的幫助和教育,讓孩子健康成長。」

 

各位同學再見。

編採:張家灝、黎亦琪、溫俊然
出版:共融教室有限公司
2016年5月

入行貼士-教授

 

  • 本港公營大學入職教員一般分為導師(Instructor)、高級導師(Senior Instructor)、講師(Lecturer)、高級講師(Senior Lecturer)、首席講師(Principal Lecturer)、助理教授(Assistant Professor)、副教授(Associate Professor)、教授(Professor)、講座教授(Chair Professor)

  • 導師(Instructor)通常需要研究院學位,如碩士或博士,起薪點約每月$42,000;講座教授的頂薪點約每月$120,000

  • 就讀研究院(碩士/博士)者可在大學擔任助教(Tutor)。一般而言,助教要做的工作有指導課業、批改習作、在學系辦公室值班等。在學生較多的班級,則會於實驗課或導修課時協助教師,起薪點由四萬到五萬不等

訂閱《職活》

Congrats! You’re subscribed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