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《職活》015
人物:曾繁光(精神科醫生  X  繪畫)

曾繁光小檔案

  • 曾於青山醫院任職高級精神科醫生

  • 現時為私人執業精神科醫生,於中環執業

  • 喜歡文字創作,其文字常見於各報刊, 已出版超過30本作品

  • 亦喜歡繪畫抽象畫

電影《無間道》女配角李心兒(陳慧琳飾演)扮演心理醫生,只要讓病人睡在催眠床上,調校鬧鐘,自己在電腦熒光幕前玩「接龍」遊戲,數小時的「療程」便「大功告成」。立法會議員蔣麗芸在議事堂上,曾經語出驚人,認為「精神科醫生聽精神病人講太多說話,自己都黐線了。」長久以來,社會人士對精神科醫生和情緒病患者,抱著牢不可破的偏見。現在,就讓曾繁光醫生從專業和藝術兩方面,向讀者逐一澄清。

「職」:精神科醫生

從〈我的志願〉開始

對許多學生而言,〈我的志願〉是耳熟能詳的作文題目,曾繁光也不例外:八歲那年,他希望自己長大後當農夫,發明在海水生長的稻米,卻被老師責備,於是,他撕掉重作,寫自己畢業後當醫生,結果老師評予高分。自此以後,每次遇上〈我的志願〉之類的題目,他都說「長大後想當醫生」,情節和內容越來越曲折、豐富。最後,在機緣巧合下,他真的上大學讀醫科,畢業後更當上冷門的精神科醫生。

與病人同行的漫長療程

曾醫生曾經接收一宗轉介個案,「十五歲、升上中三、成績退步、經常失眠、食慾不振,連平日最鍾意的排球訓練也沒有參加。」「她寫一封信給弟弟,將利是錢和相機送給他,讓他來年可以有錢去旅行。」任職醫生的母親知道後,覺得事態嚴重,帶她往精神科醫生就醫,確診她患上抑鬱症,病情卻一直沒有好轉,先後接受幾位醫生治療不果後,最終由曾醫生接手。

 

 

 

曾醫生與女生傾談,得悉她為了學業成績緣故,一直瞞騙醫生,沒有按時服藥。「你俾八個星期我,讓我可唔可以幫到你。」曾醫生對女生說道:「你唔駛心急,你要乖乖地食藥,除非你受不了副作用,你慢慢食,我會慢慢增加份量,我相信你的病會好轉的。」配合藥物和心理治療,三星期後她復課,還在考試中考取第一名。

 

曾醫生有條不紊地說下去:「後來她一直有食藥、有做運動,還考DSE,考得四科『5**』的成績!大學GPA(成績平均積點)也有3.4(B+)!」問及曾醫生成功之道,他樂意透露「秘方」――在治療過程中,和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,用心和病人交談,尊重病人意願。曾醫生憶述女生不希望父母參與其中,他便要求二人在外等待。而當女生不希望醫生減藥時,醫生亦會按情況配合她的需要。

破除形形色色的誤解

不知由何時起,社會人士對精神科醫生的工作,有著許多誤解,以下答問可見一斑:

我問:「精神科醫生平日工作,就係同病人吹下水,賺錢好易?」

曾說:「您做吖,講完!」

我問:「每位精神科醫生都有一張催眠床和一條催眠用吊鐘?」

曾說:「大家睇得HBO影院太多吧!」

我問:「精神科醫生會易患精神病?」

曾說:「只有一個姓蔣議員會咁諗!」

我問:「選讀修讀精神科的醫生與護士都係傻傻哋?」

曾說:「這句話本身有歧視成分,有必要修正。」

曾醫生又表示,社會人士對情緒病患者,存在不少錯誤的理解。「你有好嘅態度關心同學是對的,但要有knowledges(知識)和skills(技巧)才做到嘢。」曾醫生不諱言,一般人與有自殺傾向的情緒病患者交談時,「最緊要問他會否做傻事(自殺),這不會提高他想死的意欲,反而讓他發覺有人關心佢,減低尋死的可能。」另外,曾醫生鼓勵學生多認識情緒病患者:「不要取笑患情緒病的同學,儘量鼓勵佢食藥、覆診,多留意他們,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有病、不正常,情緒病好似傷風、感冒咁普通。」

「活」:繪畫

畫出自己的世界

曾醫生每日卸下白袍,寄情的不是紅酒跑車,而是畫畫。他診所內掛著不少抽象畫,通通都是出自他手筆。原來曾繁光繪畫已逾20年,在火炭更有自家工作室,他小時侯已然很喜歡畫畫,但卻因曾被人取笑,而不敢再畫。直到他三十多歲時,忽有一種頓悟,便開始重執畫筆,以塑膠彩畫抽象畫。

 

最初,曾繁光會在浴室裡放畫板,靈感一到便畫。所以未有畫室以前,他很多畫都是在家裡廁所完成的。曾醫生喜歡畫畫,卻不是每種風格的畫都愛畫:「我畫不了蘋果、籃子等實物,就算依著畫,也會畫得很古怪、可笑。我本身是這樣,所以畫的東西,也是這樣。」所以曾繁光畫的,沒有一幅不是抽象畫。

只是喜歡而已

很多人覺得工作、生活壓力繁重,需要一門藝術、興趣藉以舒緩壓力,曾繁光卻恰恰相反,直言畫畫不是為了減壓:「有時,我畫畫的壓力比看症更大!」開弓沒有回頭箭,畫筆一揮,顏料塗在畫布上,不能輕易再改,有時畫多了便要重頭來過。

 

縱使難度很高,不過曾繁光卻樂得其中。他認為若是喜歡的東西,便不會輕易放棄:「如果人只有熱誠、衝勁是不夠的,更重要的是箇中意義,或者是成就的感覺,能推動你繼續堅持下去。當你能為世界留下一點什麼時,就不再在乎過去的辛勞!」想不到曾繁光談及自己的「職」時風趣幽默,對自己的「活」是這麼嚴肅、認真。

寄語

曾醫生提到,自己有不少目標已達到,所以他甚少怨天尤人:「一個人到五十多歲能完成大部分的人生目標是真的很感恩。」曾醫生卻不會因為缺乏下一個目標而感到無奈,因為他會定期找新目標,同時在現有目標上再找改善空間,畢竟只要認真去找,每件事都總有不完美之處。

 

作為精神科醫生,他很享受成功治療病人的感覺,但不因此而滿足,反而力求更有效更便捷的治療方式,例如引入高端治療儀器。而在找新目標上,他由多年前撰寫第一本散文,直至去年共寫了三十多本書籍,有個人見聞、有嘲弄社會問題,讓市民讀者就不能即時解決的事也可以「出出氣」,有共鳴之餘也提倡心理健康。

最後,對於現在經常面對壓力而不懂處理的年青人,曾醫生有以下勉勵:「人生好多嘢不能計劃:結婚、戀愛、生仔,都係唔覺意!相信自己感覺,任由你如何計劃,壓力與開心都總會一齊發生,一句說話可以激死你、也可能令你開心到幾晚瞓唔著。因此,不能二擇一!」

後記:當精神科護士學生遇上精神科醫生

在訪問途中,本室的前實習生恰巧報讀了精神科護士課程,今次有幸誠邀一同進行訪問,今次的遇見造就了以下的對談:

護士學生:「醫護人員係工作期間,為了保護病人,需要捆綁病人手腳。我們要點做才可以維護病人自主,同時保護病人安全?」

曾醫生答:「理論上,所有治療都應該由病人參與和決定,包括食藥或唔食藥。當然,精神病患者失去左精神行為能力,佢做嘅嘢、諗嘅嘢自己根本負責唔到,你就要幫佢負責任。」

護士學生:「你同意讓精神病人生活在社區抑或繼續住院?」

曾醫生答:「應該讓病人生活在社區,對他們會好啲,而且就算住院,都應該短時間住院,因為病人住左一個月醫院,出番嚟要兩個月先適應到。當然,社區要有足夠的backup(支援)。」

二㨂一

曾繁光醫生:二揀一

  • 心理治療VS藥物治療

最好的做法是兩者並用。

  • 醫學成就VS藝術成就

曾醫生覺得自己所做的事,談不上任何成就。

  • 聽父母講VS自己決定

每個人最終也必須靠自己決定的。

  • 有計劃的做事方法VS放任隨意做事方法

視乎做甚麼事情。

入行貼士

編採:方兆允、何憬沛、許偉祺、張家灝、溫俊然
出版:共融教室有限公司
2016年8月

訂閱《職活》

Congrats! You’re subscribed

bottom of page